今年以来,结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和山东省食品安全县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海参加工小作坊园区化集中监管新模式,提升海参加工安全管理水平,推动海参特色传统产业聚集发展、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努力探索一条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发展与安全监管有机统一的“示范引领”新路子。
一是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海参加工小作坊经营园区。烟台开发区八角村及其周边一带,有着悠久的海参加工传统,是烟台有名的海参加工小作坊集中地,约有海参小作坊120余户,初具规模,但一直存在加工环境简陋、食品标准不一、生产的海参质量不稳定、高盐废水乱排现象严重等问题。为推进海参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该局积极调研论证,经招商引资,在烟台开发区建立了骅达海参城园区,占地400亩,一期建筑面积36万平米,由82套一体化海参加工店铺、19套海参旗舰店组成。在园区的规划设计上,区市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引导企业严格按照食品生产加工厂房的标准进行建设,一体化海参加工店铺全部采用“前店后厂”运营模式建造,分设上下两层,单体总面积超过460m2,包含100 m2销售区、300m2加工仓储区、60 m2晾晒区。整个加工厂房实行统一模式,内设原料处理区、蒸煮盐渍去、烘干区、成品(内外)包装区,并配套园区商户专属的食品检测和污水处理环节,实现生产、加工、品控、检测、认证、销售全环节的品牌化、标准化、国标化。
二是引导入驻,推进海参加工业户进园区集中发展。结合食安城、文明城、卫生城“三城联创”,指导骅达海参城主办方因势利导,加大招商工作力度,积极引导海参加工小作坊入驻园区经营。目前,已有30家海参加工业户入驻,其中17家已经投入生产、13家正在进行前期装修和设备安装。下一步,将结合片区拆迁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海参城园区二期工程开建,继续加强对园区外海参小作坊入园宣传引导,动员骅达海参城配合出台进园优惠政策,下调入驻费用,增加园区吸引力,力争周边120户小作坊全部入驻园区,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做大做优做强烟台八角海参这一传统产业。
三是跟进指导,提升海参加工业户食品安全意识。针对辖区海参加工户多是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的现状,为园区入驻小作坊统一制定了《海参加工小作坊健康管理制度》《海参加工小作坊进货查验制度》等五项制度,统一印制了生产记录、进货记录、原料及添加剂领用记录和销售记录台账,手把手指导其建账立制、规范经营。同时,组织园区入驻业主和海参加工人员,围绕食品安全法、海参质量国家标准等内容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效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生产标准意识。
四是分类监管,提升海参加工食品安全水平。按照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评定办法,在园区内集中实施食品安全分类监管,将海参加工小作坊确定为C级或D级,列为日常监管的重点,每个季度至少进行1次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生产记录、进货记录、原料及添加剂领用记录和销售记录台账是否登记完整无误,确保每个批次产品都建立安全档案,每年对园区小作坊生产的海参产品进行1次抽检,有效保证了园区业户守法生产经营。
五是严格检验,确保海参加工产品质量。为进一步提升海参产品质量安全,园区规划配备了2000平米检验实验室,相关检测设备已定购,2022年投入使用后,可为园区业户提供全方位检验检测,确保所有园区业户生产的海参,均由实验室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同时,积极指导已入园区业户建立健全海参生产加工全流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海参产品质量安全可认证、可追溯、可信赖。
六是集中排污,打造生态环保海参加工园区。园区配套了污水处理厂,配备全自动智能化排污处理设备,可以针对生产环节产生的机体组织、水溶性物质和细微悬浮物产生的大量可降解的有机物质进行集中排污处理,“一站式”解决海参清洗、蒸煮、加工等环节的污水排放问题,保证排出的水质稳定,既满足了园区加工生产需求,又保证了生态环境。目前日处理量污水1000多吨。